荣筱箐
早上,我沐浴着八九点钟的阳光,怀着一颗年青人朝气蓬勃的心打开微信,看到了何冰老师为哔哩哔哩那条刷屏的视频表演的《后浪》,一下子感觉新血在喉。
话剧这种艺术形式,总体上是很难突破第四堵墙,原因就是为了照顾到剧场后排观众,台词和表情都必须夸张,所以一看就是在演戏。可好的话剧演员是可以让你知道他在演戏也还相信他的真心,何冰老师做到了。我相信1968年生人的他和他所属的这一代中国人,真的觉得他们已是翻不出什么花来的“前浪”,只有趴在沙滩上艳羡后浪大长腿的份儿。
这大概也算正常,我在中国的亲戚朋友中,60后到80后这波差不多都已经摆出了扑倒在沙滩上的姿势,保健养生退休计划成了聊天主题。相对来说,作为一个生活在纽约的70后,我觉得自己和身边同代的朋友们似乎都显得很愚钝,还在发奋不忘食,傻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我们之所以能够如此,并不是因为自己可以力排众议特立独行,而是因为所处的这个社会还没打算给我们发“前浪”资格证,让我们可以慢下脚步,给后辈充当场外教练。
前两天我写了一篇《“那家餐馆在中国,但他们也是人”》,里面提到拉斯维加斯市长凯洛林.古德曼(Carolyn Goodman)。很多朋友看了说不敢相信她已经81岁,因为她看上去最多60。前两天,美国华人婚纱设计师王薇薇在社交媒体晒出自己的泳装照,70岁的她看上去还不到40。
这些神仙姐姐们当然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基因,但社会期待对一个人行为举止、穿衣打扮甚至样貌的影响不可低估。这年头美国啥事都比中国慢半拍,就像美国的五四比中国晚到24小时,美国人对“老龄”的界定也比中国至少晚十岁。
2017年中国的《老年日报》上发了篇广为流传的文章《老年生活如何过?70后向往自由,60后注重健康》,那一年70一代中最大的人也才40多。
美国也曾有过把40多岁的人看作老年的时候。有个叫奥斯勒(William Osler)的名医曾经在霍普金斯大学发表了一次演讲,主题是赞扬退休制度,他认为人在40岁以后对文明的贡献微乎其微,60岁以后完全没用应当被强制退休。他甚至还引用英国小说家托力普(Anthony Trollope)的小说《Fixed Period》,讲的是未来社会里,人们在60岁都被强制退休,给出一年的时间思考人生,然后在毒气的帮助下安然离世。
那场演讲发生在1905年。
如今的情况如何呢?美国信托银行(U.S. Trust)2018年的一项调查发现80后和90后的美国人一般认为59岁是老年的开始,60到80年出生的人认为65岁以后才算老年,60年之前出生的人认为人是在73岁才进入老年。新泽西州的职场集团(The Workplace Group)2017年的一份调查也发现,53岁以上的人中,有34%的人认为他们正处于职业生涯的早期或中期阶段。
相对来说,根据Cigna健保公司2016年的调查,中国人普遍认为60岁就算进入了老年。柏康(Bupa)健康集团2010年的一项调查发现中国45到54岁的人群中有一半以上已经把自己看成老人。
社会期待很多时候会与执政者希望弘扬的主流价值观掺和在一起,容易变成口惠而实不至的鸡汤,在七八十岁的人还在为争总统这份工打得头破血流的时候,美国的主流文化刻意推迟老龄界限也是顺理成章。但又或许,正是因为主流文化中对老之将至的不屑一顾,才让七八十岁的人还能劲头十足的去争当总统。
虽然永葆青春对谁都不可能,在不刻意强调年龄差别的主流文化中,至少没有人在你一开口时就会捂住耳朵大喊油腻,或者躲在角落随时伺机要拍到你端着保温杯的颓废样子。这样的文化产生出的社会期待,至少给你提供了一种可能,一种不用在脸上写上“前浪”二字,然后趴在沙滩上等死的可能。
当然,这样也会失去一次刷屏的机会,仔细算算大概并不值。这或许正是“前浪”们的老谋深算之处,那些趴在沙滩上的可能只是装死,然后趁别人放松警惕时赚把大的。所以后浪们啊,如果看到最后你们还没明白这个道理,那就真是浪费了这部短片。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对着镜子说中文”)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