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荣筱箐

 

2020年6月24日,晴

 

欧盟国家7月1日打算开放旅游了,这真是让人欢欣雀跃的事。要说疫情期间有什么是我真正无法忍受的,是连整天对着锅碗瓢盆研究菜谱、在清洁阿姨缺席的情况下自己刷厕所洗炉台、等电梯时小心翼翼避开所有邻居、把所有送货上门的大盒子小袋子都用酒精喷一遍这些让人生不如死的折磨都无法匹敌的,那就是不能旅行。

 

在疫情之前的十多年里,我基本都保持着一年出门两三次的节奏。这次自从二月初从加勒比海上的Barbados回来之后,各个国家就都开始忙着叫停航班封锁国门了。最近两三个星期里,差不多每天晚上我都会梦到以前旅行中的场景,有时候一晚上甚至坐地日行八万里跨越几个国家,显然这就是快憋疯的前兆。

 

事实上前两天我还在跟老公合计着出趟门,“我们如果在飞机上都戴好口罩不吃不喝应该没事吧?”他说。“嗯,我们找个飞行时间不超过五个小时的地方应该问题不大吧?”我说。我们越讨论越激动,立马决定上网订票,结果发现,在这个飞行距离之内有旅游资源的国家基本都还没开放国际旅游。

 

欧盟国家并不是我的首选,原因是本来已经去过不少,文化上跟美国又比较接近,少了《山海经》里哪种奇幻的新鲜感。可是也行啊,都饥不择食了,就别挑三拣四了,我轻易的说服了自己,然后假装自己是可以随时飞去伦敦喂鸽子的梁朝伟,开始臆想这趟看似即刻就能启程的旅行:是去巴黎吃甜点呢还是去阿姆斯特丹喝黑啤?

 

结果这白日梦才刚开了个头,就看到了媒体爆出的这条晴天霹雳般的新闻:欧盟已经拟定了可入境游客来源国的名单,包括中国、甚至越南、甚至古巴全都榜上有名,而美国却没被列入其中。这相当于欧盟当着全世界的面儿,对中国露出笑脸,同时回手给了原本是世交好哥们的美国一耳光,这大概也值得录入史书了。

 

虽说这个名单是根据各国疫情的控制情况、按确诊人口比例的客观标准筛选的,虽说名单会根据疫情的变化一两个礼拜调整一次,可疫情之前那个世界,美国护照毕竟是世界上最好用的护照啊。对持美国护照的游客给予免签或落地签的国家有185个,在世界各国中排在第6位,其中包括欧盟所有国家,好玩的不少。相对来说,对持中国护照游客免签或落地签的国家有74个,在世界各国中排在第70位,其中包括圣马力诺、阿塞拜疆,巴布亚新几内亚,总之你真正想去的不多。习惯了享受说走就走的旅行,美国人这次被欧盟国家拒之门外的心理落差大概也抵得上一个科罗拉多大峡谷了。

 

可这结果怪谁呢?毕竟关闭边境这事是美国先闹起来的,先是禁了中国来客,然后又禁了大多数欧盟国家的来客。特朗普总统现在还在对此津津乐道,一有人批评他抗疫不利,马上就会重申自己当初顶着压力关闭边境是多么英明,似乎关闭边境的决定对这该死的病毒是一招致命的神器。

 

可如今欧盟国家感染率降到了每10万人16例,人家以这个作为旅游准入国标准也无可厚非。至今还保持着每10万人107例感染的美国要想进入这个名单大概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实现的了。也就是说,在一段不知道多长的时间里,我肯定是哪儿也去不了了。

 

世界那么大,只能梦里去看看,醒了以后就只能宅在家里看着总统如何使美国再度伟大。所谓梦里清醒,醒时做梦,大概就是这种感觉吧。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对着镜子说中文”)

 

 

 

 

 
话题:



0

推荐

荣筱箐

荣筱箐

58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纽约记者,Alicia Patterson fellow 微信公众号:对着镜子说中文 Rong Xiaoqing is a reporter for Sing Tao Daily in New York. She also writes for various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 publications in the U.S. and China. Her articles appeared in Foreign Policy, The New York Times, National Review, the New York Daily News, and th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among other publications. She writes a few columns for various publications in China. Rong has won multiple awards from CUNY J-School, Society of Professional Journalists, Deadline Club and New America Media. She received grants from the Pulitzer Center on Crisis Reporting and the Fund for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and is currently an Alicia Patterson fellow.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