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荣筱箐

 

11月7日星期六纽约是个好天,大概上午11点30我正在阳台上晒太阳,突然敲锣打鼓欢呼声从四面八方涌起,有如海浪,有如春季疫情高峰里人们为抗疫前线的医护人员打气的喧腾。等我匆匆打开电视电脑找到答案时,这一刻已经载入了历史:美联社、纽约时报等多家媒体同时宣布,拜登胜选。

 

这时候特朗普总统正在他位于弗吉尼亚的高尔夫球场打球,他的竞选团队正在四处活动,要求摇摆州重新计票、把一些州告上法庭。

 

也是这一天,早上我收到在费城一家诊所工作的护士医师张兴在微信上的留言。我五月份采访过张兴,写过他如何从一名福州偷渡客一路走来,拿到博士学位成为护士医师,并在春季疫情中到医院当义工而感染病毒的传奇故事。

 

张兴在感染后迅速恢复,早已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但他给我的留言里充满了焦虑,他说自己的诊所最近几天每天接待四到五个新冠确诊病例,而上周每天只有一到两个。他嘱咐我出门采访要保护好自己,建议不光戴口罩,还要戴上面罩。“我是不是可以推断目前美国已经迎来更严重的第二波新冠爆发。”他在留言中说。

 

这条留言正击中了我自己这两天与日俱增的担心。在纽约市,整个夏天日新增病例都控制在政府设定的500例警戒线之下,最近已经差不多连续一周超过了这个标准。在全美,自上周三单日新增病例首次冲过10万大关后,新增病例与日俱增,到周五新增感染病例达到13万2700例,死亡病例已经连续四天保持在1000人以上。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曾经分析过大选令美国抗疫前景黯淡的原因。天冷了疫情反转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难题,但美国情况更加严峻。围绕大选结果必将出现的示威抗议、紧接着到来的美国人民合家团聚大吃大喝的传统节日感恩节、甚至再往后的圣诞节、新年中的庆祝,必将使这些感染、死亡数字进一步增加。

 

而更糟糕的是,围绕大选结果引起的一系列法律诉讼和各方政治势力的最后殊死搏斗,使得美国的抗疫,至少从全国层面上说,成了一部无人驾驶技术尚未问世前的无人驾驶的战车。算了这种说法还是太晦涩,简单的说就是没头苍蝇。

 

特朗普总统在抗疫上的表现乏善可陈,但他曾说自己早知疫情危险却没有宣布,是为了稳定民心。这句话其实有些道理,对疫情的恐惧给人们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可能更大于病毒本身。但这种可能像涨潮一样再度袭来的社会恐惧心理也是我最担心的事,因为它不可能靠掩耳盗铃来遏制。

 

前两天我跟常年在纽约唐人街的摆摊为生的草编艺人于少华聊天,他说自己已经大半年没出摊了,在家靠政府发的免费食品为生。“我不怕病毒,我不想戴口罩,可我不戴口罩别人见到我都躲着走;我不想在家呆着,我想出摊,可我老婆怕,她死活不让我出门。”于少华说。

 

问题就在于此,有人不怕,但总有人怕,而恐惧也是会传染的。随着第二波疫情到来,统计数字不断跳升,无论特朗普怎么淡化疫情,人们的心理恐惧指数肯定会随之飙升。刚刚公布的美国就业数字显示,十月份失业率降到了6.9%,比前一个月低了整整一个百分点。

 

这是个令人振奋的数字,但你看看纽约那些冒着秋季清寒坐在路边用餐的人们就知道这个数字是哪儿来的。仍然没有全面开放室内用餐的餐馆和小店铺们召回了他们之前被辞退的伙计,拼死硬撑。但即使第二波疫情中政府不再封城封店,它们的生意也很可能因为顾客不敢上门而遭受更加致命的打击。疫情就像中风,来一次或许还能应对,但当你颤颤巍巍刚出门走两步又来了一次的时候,不仅恢复会遥遥无期,更可能致命。

 

大选到了目前的状况,可以想见特朗普总统在今后的几个月里都会把全部精力用来打选票官司。所以拜登,这个事只能靠你,你必须站出来。

 

美国宪法规定了当选总统与在任总统之间的合作细则,但宪法里的相关条文管到的都是什么时候成立过渡委员会、什么时候委任新内阁、什么时候权力交接。但当一个国家面临危机,在任总统无暇他顾的时候,当选总统在管理国家上有什么样的责任或禁忌,宪法里没说。

 

所以,拜登,虽然大选告一段落,但对不起,你一天也不能休息。请利用你的决断和智慧,找到有创造性的妥善的方法,比如调集专家另立抗疫小组,或与白宫协调成立联合抗疫委员会,总有办法,但你必须担起抗疫指挥的工作。

 

要不然,一将功成万骨枯,当这个总统还有什么意思。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对着镜子说中文”)

 
话题:



0

推荐

荣筱箐

荣筱箐

58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纽约记者,Alicia Patterson fellow 微信公众号:对着镜子说中文 Rong Xiaoqing is a reporter for Sing Tao Daily in New York. She also writes for various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 publications in the U.S. and China. Her articles appeared in Foreign Policy, The New York Times, National Review, the New York Daily News, and th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among other publications. She writes a few columns for various publications in China. Rong has won multiple awards from CUNY J-School, Society of Professional Journalists, Deadline Club and New America Media. She received grants from the Pulitzer Center on Crisis Reporting and the Fund for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and is currently an Alicia Patterson fellow.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