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晴
今天是纽约市发现第一例新冠确诊病例的第100天,也是纽约分阶段解封的第一天。我一大早起床,梳洗打扮,整装待发。这是我在疫情发生后第一次正式梳洗打扮,第一次正式整装待发。今天我将第一次走出我家附近几个街区,第一次坐地铁,第一次来到曼哈顿。我要去见人,见那些久违了的陌生人。
为了这个宏伟目标,昨天晚上睡觉时我就开始激动了,我臆想着久别重逢般的喜悦和刑满释放般的狂欢,我臆想着像个孩子一样欢蹦乱跳,看什么都新鲜,把谁都当朋友。我知道现在大家暂时还不能拥抱,我知道微笑也会因为躲在口罩后面而不为人知,但我已经做好准备向街上的人们挥手致意,用充满激情的声音向他们说声:“你好,陌生人”。
但一切都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
地铁站上已经画出了一对对黄色的脚丫,告诉你等车时为保持社交距离应该站的位置,但大部分时候没人遵守,因为大部分线路的大部分站台在大部分时间都还是空空荡荡。车厢里也静得可怕,没有了西装革履聊着当天股票涨势的男人们,没有了拎着一大堆购物袋、商量着接下来到哪里吃午饭的女人们,没有了身高七尺却身轻如燕、倒挂在扶手横梁上跳街舞的年轻人。平常喧闹的车厢里,只剩下车轮驶过轨道咔嚓咔嚓的声音,努力掩饰着沉默中的尴尬。
但这样的沉默中不只有尴尬。每个人不仅都努力避免和别人靠得太近,甚至也都躲避着别人的眼神。他们的眼睛盯着地板,或自己的手机屏幕,却又对车厢里其他人的一举一动时刻警觉。坐得离我最近的那个中年男人站起身下车时把包掉在地上发出咚的一声响,我心里一惊,下意识的望向他,刚好他也回望过来,眼神里竟是和我一样清晰可辨的惊慌。
有一站,车厢里几个人都下车了,就剩我自己的时候,上来一个要饭的,很熟练的用地铁讨饭行业通用的台词开场:“Ladies and gentlemen……”,我环顾了一下四周,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我孤身一人,无法担当起“女士们先生们”的重任。就在那个瞬间,我第一次在这个800万人口的城市里,感受到了独自站在荒原上的孤寂。
转车时,需要下一段楼梯走到下面一层的站台,两个走在我前面的看似墨西哥移民的女人在楼梯口突然同时尖叫,在空荡荡的地铁站里激起一连串瘆人的回声。我的直觉是楼梯上可能有一具尸体,走近后才看到原来是两只比猫还大的老鼠,闲庭散步。
我不怕老鼠,照旧走着那段楼梯,等我已经快踩到它们的尾巴时,它俩才略带愠怒的白了我一眼,很不情愿的找了角落躲了起来。它们身上的毛又长又蓬松,看上去就像人刚洗过头发。
我对那两个仍然站在楼梯口花容失色的墨西哥女人招手,说没事了,下来吧。她们狐疑的看了我一眼,扭头走掉了。我不怪她们,短短的一段地铁车程我已经看得很明白,这年头没人再相信陌生人了。
街上的店面大多还都没开,不是拉下铁闸,就是用木板封着。唐人街的金门超市是为数不多开着门的店面,这差不多是美国最早的华人超市了,至今已经开了50多年。老板陈希1982年从香港来到纽约就在这里做,当年30多岁的年轻人现在已经快70了。他见过纽约的起起落落,从来没害怕过。但他对我说,这次跟以往不一样。
他说以往的危机,从9/11到大停电,到暴风雪,每次纽约人的表现都令人自豪,互相照顾。他自己的店每次也会敞开大门,让救援人员可以进来免费取水取吃的,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那时候你不会觉得自己是在危机之中。” 但这次,疫情加上示威中出现的抢掠搞得人人自危,“你看街上那些木板封起来的店铺,这对人们心理得有多大冲击啊。”他说。
事实上,媒体上这几天已经开始讨论“逃离纽约”的话题,一场疫情加上一场抢掠真的已经让很多人不堪重负,让纽约的高房租显得不再物有所值,《纽约时报》最近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以前那个纽约一时半会回不来了”》。标题上这句话是纽约市小商业局局长毕夏普说的,但这并不是完整的引语,他后面还有半句: “我不确定它到底还能不能回来。”
文章采访了从餐馆到百老汇剧场的众多行业,所有人都担心即使重开也没客人敢来。这篇文章下面的留言有700多条,其中一位居住在圣地亚哥市的读者的留言,我觉得值得全文抄录:
“亲爱的纽约市:
此时此刻,一名科学家正在制定疫苗实验研究的方案,一名医生正在草拟降低呼吸系统衰竭的改善程序,一名工厂主正在重新改装厂房用来生产口罩,一名生产洗手液的工人正在要求加班,一名剧场老板正在琢磨如何在网上上演新剧,一名餐馆老板正在思考如何向慈善食品银行捐赠。
你们的市民,和全国、全球的人们都在不眠不休的应对疫情带来的问题。很快,生意就会以保持社交距离、戴口罩手套的疫情适用模式重开,一步一步,新的生活方式将会出现。是的,这并不容易,是的,我们需要政客切实出手,但这些都会发生的。
相信自己的幸运吧,你不是1871年大火灾之后的芝加哥,你不是1906年大地震之后的旧金山,你不是二战中大轰炸之后的伦敦,你也不是原子弹爆炸后的广岛。
你不需要一切从头开始,你只需要让人们互相关爱,让拥有最多的人帮助那些拥有最少的人,你就会度过难关。
爱你的,
圣地亚哥市”
亲爱的圣地亚哥,感谢你提供了一个准确无误的衡量标准:当地铁上的人们打量彼此的眼神不再慌乱时,这个城市就逃过了一劫。当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一定会在这里第一个告诉你。我也相信它早晚会到来。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对着镜子说中文”)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