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4月13日,雨,45-70华氏度
 
荣筱箐
 
我在前文《告别一只洋白菜》里曾经说过:“如果美国像很多人担心的那样由此进入大萧条,那我们以前只在政治书上读过的‘万恶的资本家把牛奶倒进河里’的场面说不定会真的出现在眼前。那将是个多么令人扼腕的场面啊,人们过得捉襟见肘,浪费却比以往更甚。” 
 
美国是否已经进入大萧条目前尚无定论,可这活久见的怪事竟然这么快就发生了。
 
从俄亥俄到佛罗里达,美国的奶农、菜农、畜牧场、养殖场近来开始丢弃大批的肉蛋菜奶。《纽约时报》昨天的一篇文章记录了这些令人咋舌的故事:一个菜农挖了个大坑,埋掉了100万磅的洋葱;一个养鸡场,砸碎了75万只等着孵化的鸡蛋,一个奶农倒掉了31000磅牛奶,牛奶光是从桶里流到河里就花了一个多小时。
 
同时超市的货架越来越空,从鸡蛋到牛奶,很多商品开始限购,有钱也没法任性了。
 
限购这件事对如今在世的几代中国人都不陌生,那些年的粮票布票购粮本,对中国人来说代表的不是对购买的保障而是对消费的限制, “计划经济”意味的不是政府的宏观调控,而是自己家里省吃俭用分毫必争的算计。
 
在我们70年代喝了太多玉米面糊糊的局促童年里,我念托儿所的妹妹曾经趁大人午睡时,把家里攒了一年的全国粮票翻出来当成废纸撕个粉碎,此事的恶劣后果让她至今还心有余悸。不过她算是幸运的,刘恒《狗日的粮食》里的女主人公一生强悍,最后因为丢了一个粮本就一命呜呼了。
 
但那时的限购是因为产能不足,那时候大部分的中国人都以为,只要地里长出足够的粮食,兜里又有了足够的钱,人生就不再有什么苦恼可言。不得不说,贫穷限制了咱们的想象力,美国的地里现在有的是足够的粮食,人们口袋里的零钱也尚可叮当作响,可苦恼总是能逃过时间和空间,变着花样的回到你身边。
 
美国农业产业链高效而成熟,高度集中批量生产的农场,锁牢在这条顺畅的产业链上,早已经被养成生产能力惊人的巨无霸,但也正因此,想转个身都会像经历一场地震。
 
比如之前很多农场的产品直销餐馆、学校食堂,这些客户需求量大,因而产品都是大袋包装。现如今餐馆学校都关了门,客户端的选择只剩下超市。但超市针对个体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必须是居家小包装。
 
换个包装对散户农民来说不过是到隔壁老王家借点小袋子,家里老婆孩子齐上阵,一晚上就能搞定的事,但对大农场来说意味着要更换掉整套包装流水线,需要花费的投资和精力,差不多算得上是伤筋动骨。
 
当然这些农场也可以把卖不出去的产品送给穷人或慈善组织,但疫情已经导致劳动力不足,收割、运输的成本昂贵,捐赠者和受益者都出不起,最后只剩下了玉石俱焚这一条路。
 
但我们当年的政治书毕竟还是在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偏离了事实,比如倒掉牛奶的并不是“万恶的资本家”,而是当家作主的张佃户 -- 很多农场本来都是家庭经营的小作坊,甚至是家里祖辈几代传承的产业。只不过面对整个行业产业化集成运作模式,他们没有太多选择,要么从,要么死。
 
2017年的美国联邦农业人口普查显示,美国有204万家农场,比20年前已经少了17万3000多家。专家说以后几个月甚至一两年情况可能会更糟,农民赔本,贷款更难,手里没钱,产能必降,恶性循环的第一环已经成型了。
 
以前逛超市,我总是嫌恶货架上绿莹莹的香蕉和硬如磐石的西红柿,这些面目可疑的家伙一看就不是本地人,不知从哪个万里之外的地里,在成熟前几周就被摘下来成批发送,每个果实的个性都被锤扁,吃起来就像这高效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本身一样,味同嚼蜡。
 
但现在,当他们烂在地里的时候,我终于开始怀念他们。在这套商业机器面前,我发下重誓,只要你好好的继续供货,我从此后就不再抱怨,心甘情愿的接受阉割。
 
因为,怎么说呢,味同嚼蜡也总好过吃土。
 
话题:



0

推荐

荣筱箐

荣筱箐

58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纽约记者,Alicia Patterson fellow 微信公众号:对着镜子说中文 Rong Xiaoqing is a reporter for Sing Tao Daily in New York. She also writes for various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 publications in the U.S. and China. Her articles appeared in Foreign Policy, The New York Times, National Review, the New York Daily News, and th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among other publications. She writes a few columns for various publications in China. Rong has won multiple awards from CUNY J-School, Society of Professional Journalists, Deadline Club and New America Media. She received grants from the Pulitzer Center on Crisis Reporting and the Fund for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and is currently an Alicia Patterson fellow.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