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荣筱箐

3月20日,晴,45-72华氏度

今天上午州长柯莫的记者会一结束,类似“刚刚,纽约封城”的的贴子就已经在微信上满天飞。其实柯莫在记者会上宣布的并不是“纽约封城” (lockdown/shelter in place)而是“纽约歇一歇”(pause)-- 公共交通没有停运、车辆没有禁入城中、人们没有被禁足,禁止的只是聚众和非急需领域的职员到岗上班。

仅此而已,但这在纽约来说已经是很难。

美国人讲求的个人自由和政府的禁令之间存在着几乎不可调和的矛盾。即使已经宣布了封城的三藩市,出来遛狗、跑步的人们都让街景看上去闲适轻松,跟疫情带来的紧张气氛显得格格不入,南方佛罗里达的海滩上更是直到今天都密密匝匝满是享受日光浴的半裸猛男辣女们。

美国人心大到以至于电视台的记者都看不下去了,CNN的记者站在海滩上差不多快要捶胸顿足:“事关大众健康,拜托你们不要再这样我行我素啦娱乐至死啦。” 今天一些市郡开始宣布海滩封闭,还有人翻过黄色警戒线跑到海边耍。

在纽约更是如此,在这么一个阳光灿烂气温回暖的天气里,街上随处可见脱掉了冬装精神抖擞的人们,趁聚众令周日晚8点生效前,以各自的方式做最后的狂欢。有开着敞篷车把音乐放得震天响的,有坐在街边椅子上晒太阳的,有聚在一块儿手拿啤酒瓶边喝边聊的。

人们的言谈很多都提到生死,却不是你想象的那个样子。有人跟朋友抱怨:“不该关掉所有酒吧啊,这叫人怎么活?”有人边抽烟边说:“千万不能因为病毒就戒烟,那样你会死得更快。”连花儿们都不管不顾一团一簇的聚众开放,就好像坏孩子们为了给新来的班主任一个下马威,约好了集体逃学似的。

这种桀骜不驯的民风,对抗疫是个挑战,对指挥抗疫的官员来说每一个铁腕措施都可能毁掉今后的仕途。况且纽约上州郡县地广人稀,与人口稠密的纽约市抗疫需求有很大不同,这次的全州禁令让上州很多郡县的地方官拍桌子抗议。但柯莫没犹豫。

柯莫并不是我喜欢的政客,这与其说是出于对他政绩的不满,倒不如说是因为一个先入为主的理由-他差不多算得上是“袭爵“。

他爸老柯莫(Mario Cuomo)1983到1994年曾任纽约州长,他弟小柯莫(Christopher Cuomo)是CNN政论节目的名主持。作为权势家庭的官二代,再怎么努力都难免招来”拼爹“的闲话,即使是民选的官员也是一样。或许不公平吧,但人生哪有公平?

可这次抗疫,柯莫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在今天的记者会上,他解释了发出聚众禁令的原因:纽约州确诊病例已过7000,日增病例2900。

然后他说了这段话:

“这些措施将会使人们日常生活大受影响,很多店铺将会关门,很多人会失业在家。我明白,人们会很不开心。我跟州里很多同事、民选官员、商界领袖都谈过,人们看法不一。一些人说我们无须如此,这将使经济遭受重创。这些我理解,一些人也明说了,他们对禁令措施不认同,这我也明白。

所以让我们明确这一点,这是全州禁令,不是你们地方市长或郡长的决定,不是任何人其他人的决定,是我的决定。我为此负全责。如果有人不高兴,想找人撒气,想找出气筒,都冲我来,没有任何其他人需要为这个决定担责任。

我在公共服务领域做了这麽多年,做过各种级别的职位,处理过很多紧急情况。我的原则一直是做最坏的打算,寄最好的希望。这就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十年以后当我们回首时,我希望我可以对纽约的民众说,我尽力了,我把能做的都做了。这是在救命,哪怕我们做的这些努力最后只多救了一个人的命,我都觉得值了。”

这是疫情开始之后,我听过的百十来场记者会中,最令人敬佩的话。

 

柯莫并不是这次疫情中唯一可以决定纽约命运的人,美国总统特朗普和纽约市长白思豪也是关键人物。顺便看看这俩在同一天说的话:

 

特朗普在白宫记者会上又念叨了一次“中国病毒”,然后当NBC记者Peter Alexander追问总统关于治疗药物研制的问题把他逼急了的时候,然后又问:“你有什么想对现自处于恐惧中的美国人说的?”特朗普回答:“我说你是个很糟糕的记者,这就是我要说的。”

 

白思豪在今天的广播节目中继续跟他视为宿敌的特朗普掐架:“我们总统的表现就像大萧条时期的胡佛总统,淡化危机,拒绝穷尽一切渠道救灾。”

 

虽说政客的言辞多是表演,但表演也有优劣之分。作为决策者所必须的眼界、气魄、决断和担当,不是胸中有丘壑的人是演不出来。

 

我决定从此以后不再把柯莫和他老爸放在一块说事儿了,“官二代”还是有人材的。

 

荣筱箐

3月20日,晴,45-72华氏度

今天上午州长柯莫的记者会一结束,类似“刚刚,纽约封城”的的贴子就已经在微信上满天飞。其实柯莫在记者会上宣布的并不是“纽约封城” (lockdown/shelter in place)而是“纽约歇一歇”(pause)-- 公共交通没有停运、车辆没有禁入城中、人们没有被禁足,禁止的只是聚众和非急需领域的职员到岗上班。

仅此而已,但这在纽约来说已经是很难。

美国人讲求的个人自由和政府的禁令之间存在着几乎不可调和的矛盾。即使已经宣布了封城的三藩市,出来遛狗、跑步的人们都让街景看上去闲适轻松,跟疫情带来的紧张气氛显得格格不入,南方佛罗里达的海滩上更是直到今天都密密匝匝满是享受日光浴的半裸猛男辣女们。

美国人心大到以至于电视台的记者都看不下去了,CNN的记者站在海滩上差不多快要捶胸顿足:“事关大众健康,拜托你们不要再这样我行我素啦娱乐至死啦。” 今天一些市郡开始宣布海滩封闭,还有人翻过黄色警戒线跑到海边耍。

在纽约更是如此,在这么一个阳光灿烂气温回暖的天气里,街上随处可见脱掉了冬装精神抖擞的人们,趁聚众令周日晚8点生效前,以各自的方式做最后的狂欢。有开着敞篷车把音乐放得震天响的,有坐在街边椅子上晒太阳的,有聚在一块儿手拿啤酒瓶边喝边聊的。

人们的言谈很多都提到生死,却不是你想象的那个样子。有人跟朋友抱怨:“不该关掉所有酒吧啊,这叫人怎么活?”有人边抽烟边说:“千万不能因为病毒就戒烟,那样你会死得更快。”连花儿们都不管不顾一团一簇的聚众开放,就好像坏孩子们为了给新来的班主任一个下马威,约好了集体逃学似的。

这种桀骜不驯的民风,对抗疫是个挑战,对指挥抗疫的官员来说每一个铁腕措施都可能毁掉今后的仕途。况且纽约上州郡县地广人稀,与人口稠密的纽约市抗疫需求有很大不同,这次的全州禁令让上州很多郡县的地方官拍桌子抗议。但柯莫没犹豫。

柯莫并不是我喜欢的政客,这与其说是出于对他政绩的不满,倒不如说是因为一个先入为主的理由-他差不多算得上是“袭爵“。

他爸老柯莫(Mario Cuomo)1983到1994年曾任纽约州长,他弟小柯莫(Christopher Cuomo)是CNN政论节目的名主持。作为权势家庭的官二代,再怎么努力都难免招来”拼爹“的闲话,即使是民选的官员也是一样。或许不公平吧,但人生哪有公平?

可这次抗疫,柯莫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在今天的记者会上,他解释了发出聚众禁令的原因:纽约州确诊病例已过7000,日增病例2900。

然后他说了这段话:

“这些措施将会使人们日常生活大受影响,很多店铺将会关门,很多人会失业在家。我明白,人们会很不开心。我跟州里很多同事、民选官员、商界领袖都谈过,人们看法不一。一些人说我们无须如此,这将使经济遭受重创。这些我理解,一些人也明说了,他们对禁令措施不认同,这我也明白。

所以让我们明确这一点,这是全州禁令,不是你们地方市长或郡长的决定,不是任何人其他人的决定,是我的决定。我为此负全责。如果有人不高兴,想找人撒气,想找出气筒,都冲我来,没有任何其他人需要为这个决定担责任。

我在公共服务领域做了这麽多年,做过各种级别的职位,处理过很多紧急情况。我的原则一直是做最坏的打算,寄最好的希望。这就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十年以后当我们回首时,我希望我可以对纽约的民众说,我尽力了,我把能做的都做了。这是在救命,哪怕我们做的这些努力最后只多救了一个人的命,我都觉得值了。”

这是疫情开始之后,我听过的百十来场记者会中,最令人敬佩的话。

 

柯莫并不是这次疫情中唯一可以决定纽约命运的人,美国总统特朗普和纽约市长白思豪也是关键人物。顺便看看这俩在同一天说的话:

 

特朗普在白宫记者会上又念叨了一次“中国病毒”,然后当NBC记者Peter Alexander追问总统关于治疗药物研制的问题把他逼急了的时候,然后又问:“你有什么想对现自处于恐惧中的美国人说的?”特朗普回答:“我说你是个很糟糕的记者,这就是我要说的。”

 

白思豪在今天的广播节目中继续跟他视为宿敌的特朗普掐架:“我们总统的表现就像大萧条时期的胡佛总统,淡化危机,拒绝穷尽一切渠道救灾。”

 

虽说政客的言辞多是表演,但表演也有优劣之分。作为决策者所必须的眼界、气魄、决断和担当,不是胸中有丘壑的人是演不出来。

 

我决定从此以后不再把柯莫和他老爸放在一块说事儿了,“官二代”还是有人材的。

 

话题:



0

推荐

荣筱箐

荣筱箐

58篇文章 2年前更新

纽约记者,Alicia Patterson fellow 微信公众号:对着镜子说中文 Rong Xiaoqing is a reporter for Sing Tao Daily in New York. She also writes for various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 publications in the U.S. and China. Her articles appeared in Foreign Policy, The New York Times, National Review, the New York Daily News, and th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among other publications. She writes a few columns for various publications in China. Rong has won multiple awards from CUNY J-School, Society of Professional Journalists, Deadline Club and New America Media. She received grants from the Pulitzer Center on Crisis Reporting and the Fund for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and is currently an Alicia Patterson fellow.

文章